您的位置: 问大夫首页 >问大夫新闻> 分级诊疗

心血管疾病国民杀手 防控关口前移从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开始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新浪医药新闻

我国心血管病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心血管事件的拐点尚未到来。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加强心血管疾病管理工作刻不容缓。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院、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董事长霍勇教授的多份提案也涉及优化心血管疾病管理工作。
防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是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流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社会城镇化等新挑战的出现,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
心血管疾病是多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可以提前阻断心血管事件链,达到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但我国目前的风险因素控制比例整体偏低,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控。
上下联动,建立各级筛查和管理中心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不仅需要医患配合,更需要进行系统化管理。目前我国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处于逐步重视阶段,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各层医疗机构对于提升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意识,强化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能力,提高整体控制率势在必行。
霍勇教授指出:“通过建立各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中心,可以形成筛查规范和统一清单,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筛查,有利于了解国民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控制情况。同时利用社区医院的便利性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对患者进行理念一致的风险管理,并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统一宣教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意识,更好地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
控制好“坏胆固醇”,亟需更多创新药
高血脂是患病率增长快、国民暴露高、且可控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筛查方面,据超千万的体检数据分析,1/3的成年人存在血脂异常,但是超过95%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血脂异常。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些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的血脂指标尚未被列入常规的筛查中例如脂蛋白a。这一点提示完善血脂的筛查是实现管理这一危险因素的至关重要的步。
此外,从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角度来看我国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的控制,研究显示我国的控制率仅为31.4%其中极高危组的达标率仅为24%。霍勇教授强调:“这说明现有的治疗措施仍然没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应该想办法将更多创新药物带到临床,带给广大患者,进一步提升血脂异常的管理。上述两大现状问题都导致较高的心血管事件残留风险,亟待进一步优化筛查和管理。”
重视基层心衰患者管理,助力慢病管理更落地
各种心脏疾病控制不当会进展为严重的终末阶段,即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也被称为“心脏病后的战场”。我国已经成为上拥有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成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1.3% 2018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htt
://www.chinahf.org
ortal.
h
mod=view&aid=278,至少有一千万的患者人群。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均是心衰的高危人群,这些疾病在后期均可引起心衰,需引起广大人群的警惕。
如果心衰控制不佳,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差,由于呼吸困难、足踝肿胀、乏力等症状,患者饱受睡不好、动不了、不能爬楼、不能干家务的痛苦。不仅如此,心衰是引发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长期反复的住院治疗给患者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心衰的死亡率也很高,有数据显示,约有50%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 Xu Y, et al. Ex
Ther Med. 2013 Dec66:1437-1442.- Zeng H, et al. Int J Cancer. 2015 A
r 151368:1921-30.,生存率低于多种癌症。因此,建立“心衰中心”将患者全程管起来,刻不容缓。
心衰中心,以“规范心衰诊治,让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恰当的治疗,大限度地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目标,通过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可以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
霍勇教授建议:“心衰治疗疾病负担重,但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心衰用药较少,这给基层用药选择带来阻碍。建议重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心衰治疗药品结构,适当调整准入,尤其是**确切、经济性更好,能显著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患者负担的药品。”
【申明:此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最新新闻

推荐医生

更多医生

推荐医院

更多医院

相关疾病

更多疾病

问答

更多咨询

知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