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中国科学家分析了水稻小穗确定性调控的分子机制,这使得水稻小穗&ldquo
变性&rdquo和增加每穗粒数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植物生理学杂志上。
西南农业和生物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何光华教授说,水稻产量由三要素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组成,每穗粒数与水稻小花的数量直接相关。小花是禾本科植物独特的花序结构,在不同种类中分为两类。小麦属于前者,终小花和每穗粒数发生变化,一般超过2粒水稻和玉米属于后者,只有1个可育小花。
已有研究表明,水稻中的SNB、OsIDS1和MFS1等3个基因参与了小穗分生组织确定性的调控,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后,将出现一定比例的小穗内多小花情况。何光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则发现,一种MYB的转录因子具有明显的转录抑制活性,其通过EAR基序与另一个已知的转录共抑制子TPRs结合后,能够影响SNB和OsIDS1基因的表达,从而在小穗分生组织确定性调控中发挥作用。
&ldquo将水稻的确定性小穗转化为不确定性小穗,可以使小穗中的小穗粒数加倍,从而提供增加每穗粒数和增加水稻产量的可能性。&rdquo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的李云峰副教授说,该研究阐明了水稻小穗确定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水稻增产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