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学名粳米,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硬米,在中国作为食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药用首载于《名医别录,其功效为“主益气,止烦,止泄。”粳米药性平和,味道甘甜,主归脾、胃、肺经,具有补气生津,健脾止泻的功效,主治肺脾气虚之神疲体倦、食少纳呆、便溏
腹泻、心烦口渴之症。现代研究也证实,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因此,不但具有食用价值,亦是中医临床处方及体质虚弱和病后调理多用之品。
夏季是一年中热的季节,雨水较多,湿热合邪,令人感到诸多不适,如身
热汗多、口渴心烦、胸口闷、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有人甚至有肚子痛、
呕吐、拉稀等症状,炒米清热祛湿、健脾益气,可缓解上述症状。此方出自《
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其中即用粳米15克作为使药,可以健脾益气、益胃和中,加强清暑益气之效,如需加强其健脾祛湿之效,则炒用为宜。
炒米即将大米放入炒锅中,以小火慢慢炒至表面微黄或较原色稍深,能够闻到米香即可,可使其酥脆,易于煎出物质,其产生的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而且燥性增强,更有利于除湿止泻。《本草纲目记载:“炒米汤:益胃除湿。”日常可配伍清热养阴,健脾益气之品制作粥汤、药茶等进行调补。
需要注意的是,炒大米燥性相对较强,吃得太多、太频繁容易使人口唇干燥、产生
内热,因此,阴虚内热、津液不足的人,即五心烦热,容易口燥咽干的人不宜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