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一下卵巢储备功能
尤其是年轻或者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通过血清抗苗勒管激素( AMH)、月经第3天FSH和雌二醇,以及窦状卵泡计数( AFC)等评估。很简单,门诊抽个血就能很快知道结果。
直径超过3cm的巧囊可能会明显影响卵巢储备功能,而手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切除囊肿后,AMH也可能有所下降。所以,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如果术前AMH就比较低,建议先去生殖中心咨询,可考虑取卵冻胚后再手术,有助于提高后续生育机会。
后再看囊肿大小和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提出,巧囊的手术要满足以下3个适应症之一:
①巧囊≥4cm
②合并不孕
③疼痛药物治疗
而药物治疗要满足以下2个适应症之一:
①巧囊<4cm ②有盆腔疼痛
针对符合药物治疗适应症的单纯巧囊患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孕三烯酮、GnRH-a及中医药治疗等。其中,研究表明孕激素类药物、GnRH-a明确可缩小巧囊体积。近期有生育计划的患者,可以使用地屈孕酮治疗,缓解内异症相关痛经的同时,不抑制排卵。
还要看囊肿性质
虽然巧囊出现恶变的总体风险较低,通常低于0.8%。但病灶较大(>9cm)和患者年龄较大(>45岁)时,出现肿瘤的风险增加。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因此,若巧囊存在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其他相关特征(如囊肿短期内体积迅速增大、囊壁结节、腹痛、或CA125上升等)、年龄较大,则需积极手术切除。
所以说,巧囊超过4cm不是说就要切除的,小于4cm也不就不用切,要结合生育力、症状、保守治果、囊肿性质综合判断。
手术后还要长期管理
内异症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巧囊剥除术后,2年率约为25%,研究显示的危险因素包括切除的囊肿>8cm、较年轻(<25岁)和术前囊肿破裂。而囊肿剥除手术,又会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进而影响生育,所以术后需要长期管理。
对于有备孕计划的患者,建议据术中内异症评分(rAFS)及生育指数评分(EFI),术后尽早备孕。如EFI≥5分,尝试自然受孕;如EFI<5分,建议人工辅助生殖。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长期管理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包括:地诺孕素、地屈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GnRH-a类药物等。
所以,对于一个26岁,未婚未育,近期无生育要求,一侧巧囊6cm的患者,接下来,临床医生需要详细评估其卵巢囊肿性质、卵巢储备功能、有无激素治疗禁忌症、有无内异症相关疼痛症状、是否合并深部内异症、患者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而不是说囊肿大于4cm就要马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