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较好的癫痫专科医院: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错!带你认识真正的青少年抑郁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几乎每4名孩子中就有1人被抑郁症所困扰。
为了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然而许多家长并未意识到抑郁症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甚至把它归结成“矫情”“想不开”。
了解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是指起病于少年时期的抑郁症少年时期一般是指13-18岁这个年龄段。抑郁症本身是一个常见病,人的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会发生抑郁症,其中有几个年龄段相对发病风险更高一些。青少年期是其中一个年龄段,在人成长过程中,成长到少年期这时候生理方面也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变化幅度比成年以后年龄变化幅度要大,这个可能是和这一段时间容易发生抑郁症等这些精神疾病风险偏高的一个生理基础。
当然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的,很难用单一的原因来进行解释。总之,在少年期出现抑郁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身边人的关爱、指导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战胜抑郁,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怎么识别
情绪反常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心灰意懒,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的患者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无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变得越来内向、偏执、不愿见人,有时又烦躁不安、乱发脾气、容易冲动。
不良暗示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里发生的,当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接触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时反应激烈,比如学校、班级、试卷,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当离开这些环境时就会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是患者有意识的不良猜测,比如,总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好,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等。
兴趣减弱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睡眠不足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通常会睡眠不足,有厌食表现,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反抗父母
有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抑郁。当年龄稍大以后,敢于和父母“对抗”,处处和父母对立。轻者就是懒于起床、吃饭,不收拾房间,不和父母说话;严重的患者则会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有自伤自杀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都受到明显影响,建议到精神心理科进行就诊。
如何预防
保持大脑健康
饮食注意,营养均衡,要注意孩子们的蔬菜和水果摄入充足。
睡眠注意,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日的平均睡眠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运动方面,建议中小学生每周至少有三次的户外运动,每次维持40~60分钟。
关注孩子的压力
学业方面,家长要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而不是功利性的竞争。
人际关系方面,家长日常要关注倾听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困扰,正面引导孩子学习社交技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关系方面,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氛围,才能让孩子在家有安全的感觉。
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我们大脑中关于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脑区,到了成人期才会成熟,这意味着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体会到压力情绪,但却没有能力把这些情绪表达清楚或是调节这些情绪。
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处在一个糟糕的情绪中时,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清楚,是难过、委屈、愤怒,还是其他感受,同时也要教孩子怎么在这种情绪中冷静下来。
此外,还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正向积极思维。例如,家长们不要只是去批评孩子哪做的不够好,而是要多看孩子做的已经不错的地方,提出具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相信自己,培养更多的自信心。
那些不愿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或许都有这个原因
小华(化名)是一名初三学生,抑郁症病史4年,经过服药病情稳定,但是他总是觉得吃药被同学知道很丢脸,所以就自行停药了。结果停药几个月后他的病情又复发了,父母想和学校请假带其干预,但小华还是怕同学知道自己患抑郁症,拒绝请假干预......
门诊中,像小华这样觉得患上抑郁症很丢人的患者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众多人眼里,不正常的人才会患上精神心理疾病,所以往往会用带有偏见、歧视、排斥的眼光看待他们,让患者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不同,从而给患者的正常康复和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病耻感会对患者产生什么影响?
1 影响求医,延误治疗
很多患有抑郁症的人不愿去寻求帮助,认为抑郁症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是矫情,而求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抑郁导致的耻辱体验,会让患者产生社会退缩、隐瞒疾病、自行停药、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如同小华一样。
2 增加自杀的风险
一方面患者受病耻感的影响无法做到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延误、抑郁反复发作或加重产生自杀的风险,另一方面当抑郁症患者无法融入社会或者家庭之中,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没有归属感,从而放弃生命。
3 影响就业
病耻感是阻碍一些患者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用人单位可能会认为抑郁症患者会对其他员工、顾客或他们自己产生威胁,从而拒绝录用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而抑郁症患者本人也会因为患病而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职场上表现出退缩和恐惧。
如何才能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病耻感多与社会的偏见甚至是误解有关,而患者本身或多或少地认同这些观点就会产生耻辱的心理烙印。尤其是精神类疾病,很容易被公众误解,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也容易被周围人孤立,这让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做好以下几点,是帮助患者消除病耻感的重要方法。
1 患者及家属要合理应对
当一个人处在抑郁状态时,症状上往往就会有人际交往的退缩,如果病耻感同时存在,再有部分家属会拒绝患者去精神科就诊,这些均会阻碍患者的就医行为。降低患者干预依从性,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就如同小华一样,明明抑郁症已经复发,但仍不去就诊。因此,抑郁症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为消除病耻感,患者和家属具体可以这样做:
首先,建议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在适度安全的范围里告知一些朋友或者亲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次,鼓励抑郁症患者积极在专业医院求治,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知识,积极配合干预。
最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支持是患者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督促抑郁症患者病情恢复后维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回到社会的环境中,在劳动实践与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在相互交往中吸取他人对待病情的经验,增强应对能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2 医生也需加以关注,正确引导
临床诊疗中,医护人员要加强疾病的健康宣教,提高对患者病耻感的识别,一旦发现,需及时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提高疾病管理技能,增强自信心,学会肯定自我价值,减少病耻感。
精神心理疾病往往比躯体疾病更让人痛苦,患者本人又常常因各种原因难以将这种心理痛苦表露在外,加上精神疾病的干预周期大多比较长,使得这种痛苦更为持续的存在。
因此,消除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一方面是社会和家人的鼓励,让患者将抑郁症看成是普通的疾病,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普及相关抑郁症的常识,提高患者的求医意识,给予抑郁症人群更多的关爱和接纳。